初冬時節,河南鄭州,一座散發著歷史與現代交融氣息的建筑——河南省科技館新館項目,正在由中建裝飾人用精巧之技、精工之魂傾力打造。近日,中建裝飾所屬中建深裝河南省科技館新館幕墻工程項目舉行“建證幸福·共赴小康”云開放日活動,全方位解密河南省科技館新館如何穿上時尚幕墻“外衣”,“建證”中國建筑匠心與科技的碰撞之魅。
河南省科技館新館是該省有史以來政府財政投資最多的公益性項目,占地130多畝,總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整個建筑外形為曲面造型,由多個不規則的曲面體形有機順滑的集合成一個不規則的異形體,建筑的整體形態由六個延展曲面和三個端面等基本面構成。三個方向的延展走勢,濃縮代表了中原古代、近代、現代三個不同的歷史變遷史,處處體現歷史與科技的融合。
新館幕墻系統有兩層,內層主要是三明治板幕墻和玻璃幕墻為主,外層就是有漸變角度的和固定角度的37700塊陽極氧化鋁板構成。漸變角度的氧化鋁板充分利用10°—90°不同翻轉角度幕墻鋁板的漸變翻轉,來控制不同季節進光量,實現幕墻整體漸變扭轉效果,提升建筑光環境和熱工性能,實現了綠色生態的建筑設計理念,是整個工程項目的一大亮點。
為了實現幕墻整體的角度和疏密變化,保證鋁板之間間隙一致,幕墻設計團隊借助BIM模型,將所有點位進行參數化、三維可視化。
BIM模型建好后,運用軟件自動生成程序對板塊編號,自動生成的板塊編號不僅可以按照我們設置的規律排列,并且避免了手動編號的錯漏、人工效率低等缺點。通過BIM建模,將專業、抽象的二維幕墻節點大樣圖表達成通俗、直觀三維模型。施工人員根據三維點,找到對應位置進行施工,并且給每一個翻轉鋁板打上“身份證”,標明其編號、尺寸、翻轉角度、安裝定位等信息,并根據抽檢結果隨時進行調整。
為盡量減少高空作業的工作,項目采用了裝配式施工方式,在地面將主次鋼龍骨、支撐柱進行焊接組裝成單元板塊后,再使用汽車吊等輔助吊裝工作。采用裝配式施工,大幅度提高了施工進度和工程品質,并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高空作業帶來的安全隱患。
河南省科技館新館項目的興建,彌補了河南省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建成后將成為立足河南、服務中原、輻射全國的特大型、智能化、智慧型科技館,成為展現河南文化實力,傳播河南歷史文化的窗口。(中建裝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