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改革春風吹過南海之濱水域兩岸,從1982年中國建筑創造“深圳速度”起步,建筑業改革創新的成果就從這里不斷噴涌而出。40年來,一座座地標建筑在這個開放而多元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崛起,一個個標桿項目樹立起建筑行業發展新的風標。12月14日,中建集團“建證幸福·共赴小康”云開放活動走進位于深圳市光明區的長圳公共住房及其附屬工程項目,共同探秘這一全國在建最大的裝配式建筑社區。
長圳項目由中建科技集團作為EPC牽頭單位傾力打造,項目占地117公頃,建筑面積116萬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公共住房近萬套。該項目是國內最大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重點專項綜合示范工程,示范落地了16個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49項關鍵技術成果,并開展專題研究20項,為我國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實現規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讓科技成果轉變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把科技成果寫在大地上。
特別是6號住宅樓,作為鋼和混凝土組合結構裝配式建筑示范,集成應用了國內8位院士的研究成果,在本原設計、建筑系統工程理論、鋼和混凝土組合大框架結構、減隔震技術應用、一體化輕質外掛墻板、綠色施工、智能安全工地和綠色建筑技術等方面,讓科技賦能,在土木工程領域諸多研究成果的集成創新、協同創新方面引領了行業進步。
從設計到建造全過程,長圳項目用匠心建造精品公共住房,綜合應用綠色、智慧、科技的裝配式建筑技術,改變以往保障房就是“低端房”的固有印象,全力打造國家乃至世界級公共住房標桿。為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社區內生態景觀全部采用中建科技自主研發的裝配式景觀技術體系,利用可回收可循環利用的水泥制品進行個性化設計、多樣化組合,創造出更加原生態、自然的景觀效果。
項目以中建科技自主研發、全國裝配式建筑領域首個投入使用的智能建造平臺為控制中樞,涵蓋設計、算量計價、招采、生產、施工以及運維環節,實現了項目建造信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傳遞、交互和匯總,打造了全球首個基于互聯網的建造過程大數據集成系統。
中建科技自主研發帶機器視覺的鋼筋綁扎機器人應用,在鋼筋進行標準化、模塊化綁扎生產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實現項目精益建造。
項目建設的房屋套內空間布局提出“有限模塊、無限生長”理念:以“有限模塊”實現標準化,便于工業化建造和項目管理;以“無限生長”,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使用”。65、80平米戶型模塊均可延展出單身宜居、二人世界、三口之家、三代同堂、適老住宅等 “無限系”戶型。同時,遵循以人為本和模數協調的原則,中建科技應用裝配式裝修工法,實現房間內裝與主體結構同步施工,打造了占長圳項目戶型總數85%的樣板間。
以80平米三房戶型為例:套內開間6米4,盡深10米,整個空間均采用裝飾一體化板,無梁無柱,可自由分割。墻體則采用一體化覆膜方式,工廠生產、現場拼裝,不再做任何后期處理,其中應用的雙組分膠不含甲醛及VOC等有害物質,打造完全綠色、健康、環保的居住環境。
在追求長圳項目高品質工程質量同時,中建科技還努力提高項目建設者生活幸福指數,改變傳統建筑工人生活區“臟、亂、差”現狀,項目公寓式生活區“科寓”由此建成。中建科技·科寓園區面積14550平方米,臨建棟數7幢,房間數量409間,可容納2000名工人共同生活居住。園區整體設計簡樸溫馨,改變了以往工人生活區只能滿足“吃住”基本需求的狀況,其建設不僅在于提升工人日常生活需求,更加注重生活區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營造。園區內住宿、餐飲、運動、娛樂、購物、教育培訓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讓建設者們在完成一天繁重的勞作后,進入園區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
長圳項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為人民群眾提供高品質建筑產品為初心使命,通過集成應用綠色、智慧、科技相關技術,積極探索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新型建造方式,在推進城鄉建設領域、全面踐行綠色發展觀方面努力拓展幸福空間,筑就美好生活!(中建科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