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石溝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0公里,為省級深度貧困村。全村轄官磊上組、官磊下組、茶路、民主、石溝5個村民小組,共有農牧戶245戶106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0戶494人。全村以中藏藥材種植為主導產業,勞務輸出為輔。
從去年開始,中海物業蘭州分公司用黨建扶貧開始慢慢接觸、揭開這個村子的神秘面紗。從蘭州出發進入甘南藏族自治州,到達合作市后駛離高速進入蜿蜒盤旋的山路,一路顛簸經過臨潭、卓尼,最后抵達東石溝村。這里自然資源獨特豐富,藏中藥材豐富,盛產當歸、黨參、蕨麻豬和牛羊肉,在我們看來,這都是城市中的高價“寶貝”,但實際上這些寶貝卻并不能為村里提供多少收入:交通的不便利,村子不懂得宣傳,這里像是個世外桃源,不足以被外人了解,也無法開啟商業橋梁,優勢得不到發展,經濟自然也無法增長。
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東石溝村收到了來自全省各公司的愛心幫扶物資,我們也是其中一員大將。從去年來,我們先后5次進村入戶慰問,為他們送上糧油食品,將暖暖情誼和深深祝福送到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致富帶頭人和支部老黨員同志家中。
蘭州支部在走訪前了解到,其中一戶貧困戶張云生家是一個因病致貧的家庭,張云生患有慢性疾病,他的妻子也需要長期吃藥,唯一的兒子是一個聽障人士。全家靠他一個人到處打零工過生活,十分艱難。進入張云生家的院落,看到側面有兩間偏房,是極小的土屋,在屋里灰色的水泥墻上掛著兩幅大大的照片——一幅毛主席像,一幅習主席像。在去年冬季慰問的時候我們曾為他家送上了柴煤火爐、電暖器和米面油等慰問物資,并詳細了解他們的家庭現狀、健康狀況和生活開支等情況,鼓勵張生要克服困難,樹立信心,爭取早日脫貧致富。
而今年當我們再次送去糧油慰問品的時候,依舊黑黑瘦瘦的張云生站在炕邊激動地用手比劃著說:“我把主席掛在這里,每天隨時都能看到,我感激國家和黨對我們家的關懷,也感謝你們對我的幫助,我和我老婆都生病了,我兒子也是聽障人,但我們現在身體允許的時候都出去打工干活,堅決不能拖國家的后腿!”
我們關注貧困戶,同時也關注村里的留守學齡兒童。在前期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孩子們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我們看到有一些家境困難的孩子一根鉛筆削到手握不住的長度還在用,一個田字本正反面寫得滿滿當當用橡皮擦了繼續寫,我們心里難受極了。當我們再一次趕來,從車上搬下一箱箱保溫水杯、一套套學習文具的時候,心里充滿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孩子們歡喜雀躍地接過捐贈禮盒相互比較,家長們在一旁豎起大拇指:中海物業的扶貧是真正思考到了村里現有的難題,真正用實際行動找難處辦實事,正是那一句“為民解憂暖人心”啊!
我們慰問了很多次,捐贈了很多次,但是大家都明白,這些東西總會有用盡的那一天,這種形式的扶貧遠遠不足以讓這個村子脫貧致富、長遠發展。我們一直在想,究竟要給多少、要怎么給,才能給出一個老百姓富足的生活呢?走在使命的路上,路卻并不好走。我們深知,扶貧先扶智,東石溝村需要的是一個能讓其自身“造血”,通過自身努力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好路子。
2020年的疫情也沒有阻斷我們的扶貧之路,反而,我們更加頻繁地線上聯系,在無法見面的這許多時日里,我們與東石溝村不斷對接討論,最終,找出一條適合當前黨建扶貧發展的道路——搞產業,將東石溝村的地方特色與能自力更生的產業相結合,利用當地種植作物優勢為村里建立一個當歸雞養殖基地,用養雞場提供村里就業崗位,讓貧困戶“一人就業、一家脫貧”;而養殖場的收益可實行年終分紅制,為村民們增加一些收入。
說干就干!在集團公司和兄弟公司的傾力相助下,我們歷經三個月在鄰縣來回奔波調查,去卓尼縣、康縣的土雞養殖基地和雞苗培育中心了解養殖條件、設備需求以及技術指導,一遍遍改進方案,直到最終建立項目及運營模式、勘測場地、商定細節,事無巨細地籌備前期需求后,中海物業為村集體經濟投入了26萬元幫扶資金,用于大棚的后期建設、雞苗購買、飼料提供以及設備維護。今年8月中海物業在卓尼縣政府與東石溝村簽訂了《黨建扶貧當歸雞養殖項目合作協議》,以最深的幫扶情感、最大的幫扶力度、最準的幫扶手段、最硬的幫扶決心,同東石溝村一起,相互配合、持續投入、高效推進,把東石溝村養殖基地打造成黨建扶貧的金字招牌,讓人民群眾在持續良性循環的幫扶產業的帶領下,兜里的錢越變越多、碗里的飯越來越香,真正做到脫貧致富。
習近平總書記說“鼓勵個人努力工作,勤勞致富”。希望東石溝村黨支部牢牢把握群眾才是脫貧致富主體的根本,要抓緊黨建扶貧項目落地的良好機遇,充分發揮引領的“頭雁效應”,精挑細選有責任心的養殖人員,以此為基礎,展示勤勞致富的成功典型,帶動廣大群眾干事創業,不斷深化養殖產業,持續做大做強扶貧項目,始終彰顯“主心骨”作用,真正發揮群眾優勢,讓脫貧攻堅有成效、上臺階。(中海集團供稿)